他是中共先驱,朱德和周恩来的入党介绍人,为何历史上鲜有提及?

发布日期:2025-02-04 23:44    点击次数:75

大家都知道“南陈北李”的名头,但往往忽略了把他们联系起来的张申府。说来遗憾,因为历史的种种缘由,就连张申府这个名字,也很少有人提起了。

到了晚年,有老朋友来看望张申府,他感慨地说:“我这辈子啊,就迷上了三样东西:书、女人还有名声。可没想到,这三样也成了我的软肋。”

可能,用这三个方面去了解张申府的一生,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独到的体会,也能收获不同的启发。

1893年,张申府在河北献县的一个文化气息浓厚的家庭出生了。他老爸和伯父都是晚清时候的进士,虽然运气不太好,没能当上官,但在当地,他们可是有钱有势的大户人家。

张申府从小就好学,再加上他那天生的聪明劲儿,每次考试都是前几名,简直就是天生的学习高手,让同学们羡慕得不行。

1906年那会儿,张申府跟着叔叔去了北京上学。过了整整七年,到了秋天,他成功考上了北大的预科二班,专门学起了数学。

之后,他转去了哲学系,那段时间里,他读了很多西方哲学的书,特别迷哲学家罗素,觉得罗素的哲学观念最吸引人,最值得深挖探究。

1917年的时候,张申府留在了学校做起了助教。那时候,他的河北老乡李大钊已经是北大图书馆的主任了。所以,张申府经常跑去图书馆兼职,帮李大钊分担点工作。他俩没事就凑一块儿,聊聊国家大事,琢磨琢磨以后的打算,就这么建立了很深的交情。

有一次,李大钊回了河北昌黎的老家休假,那段时间就让张申府临时负责图书馆的事儿。张申府按老规矩去检查工作时,发现管理员毛主席写的书目字迹太乱了。

张申府心里头很窝火,就直接把毛主席喊到了办公室,一顿好训,还让他把书目的内容全部重新抄一遍。

过了好些年,毛主席还时常提起那件事,笑着打趣道:“记得那会儿,张老板的脸色可真够难看的,吓得我这刚到北京的小子心里直打鼓……”

但是,毛主席对张申府的学问还是非常佩服。他写完《论持久战》后,知道了张申府在汉口的住处,就专门把书稿寄了过去,还写了一封很真诚的信,请他帮忙审阅并给出意见。

1918年的时候,陈独秀、李大钊和张申府三人老是一块儿碰头,聊聊当前的大事,互相说说自己的想法。聊着聊着,他们发现彼此的看法都挺合拍的,心里头就琢磨着要不要一起搞个杂志,就叫《新青年》。

那时候,张申府成了《新青年》的重要编辑之一,他老跟李大钊一块儿去印刷厂校对稿子,盯着样板看,经常忙到半夜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睡觉。

之后,他们一合计,决定搞个叫《每周评论》的政治杂志,头一回把马克思主义带到了中国,还介绍、翻译了《共产党宣言》的部分内容。这样一来,他们就从文化启发慢慢转到了通过政治来拯救国家的道路上。

张申府不光是编辑,还是主笔呢,他在《每周评论》上陆陆续续发表了三十多篇文章,聊的都是那时候最火的思想话题,像“自由该怎么和秩序相处”、“给正义撑腰”、“怎么在国家危难时自救”这些。这些文章一出,立马就在全国的青年学生里火了起来,大家都特别追捧他。

1920年春天,4月份的时候,共产国际在东方的一个代表,名叫维经斯基,他跑到北京来了。他专门去找了李大钊和张申府两位,一块儿商量怎么建立中国共产党的事情。

没多久,李大钊给维经斯基牵了线,他顺势去了上海找陈独秀。这一见,建党的事儿就正式被摆上台面来讨论了。

10月份,罗素长途跋涉到了上海来学习交流。张申府作为他的忠实粉丝,立马赶到上海去支持他,还住在陈独秀家里。他一边去听罗素的讲座,一边和陈独秀聊起了建党的事情。

可他们都说,对共产党还不太清楚,一个个都拐弯抹角地说不想加入。张申府磨破了嘴皮子,好一顿劝说,总算是把张国焘给说动了心,让他成了北京这地界的第三个党员。

1921年年初的时候,张申府被法国里昂的中法大学请去当逻辑学的老师。

李大钊和陈独秀都赞成他前往法国教书,还让他在欧洲帮忙吸收中国留学生加入党组织。

巧的是,刘清扬正好也要前往欧洲深造,结果张申府在邮轮上又一次碰见了她。

张申府学识广泛,口才了得,他又跟刘清扬讲起了“共产主义”和“十月革命”,还再次诚恳地邀请她好好考虑一下,要不要加入共产党。

没想到,才一个多月的时间,刘清扬不光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一员,还彻彻底底地迷上了张申府。

这时的张申府,已经是两个娃的爹了,对于刘清扬大胆表达的爱意,他很高兴地就答应了。

之后,张申府回想起往事,说道:“我不清楚咋回事,我的感情咋就那么善变呢,老是一下子就对人产生好感……”

世间情字最难琢磨,说起来,张申府给人感觉就是那种情感上不太专一的人,从他说的那段话里,谁都能品出点这个意思来。

说实话,他情绪变得特别快,而且很难管住自己冲动的性子。他很容易上头,一旦话不投机,立马就甩手走人。

像那种知识分子常有的,觉得自己挺了不起、不太瞧得上别人的性格,要是用在学术研究上,其实还好,影响不大。但要是拿去搞政治活动,那可就得小心了,因为这种性格很容易让人到处吃亏,想干出点大事业来,怕是挺难的。

三个人在国外意外碰面,觉得特别亲,开心地聊起了在法国的经历,还有以后学习和工作的计划。他们七嘴八舌地说着在法国看到和听到的事情,以及各自对未来学业和工作的打算。

那时候,中国留学生觉得官费生把勤工俭学的自费生的位置给占了,心里很不爽。于是,他们就一起上街,举行游行,表达对教委会那个决定的不满。因为这个,他们还占了学校的宿舍,说是不上课了,要罢课。

没想到,教委会竟然和法国警方联手,完全不顾学生们的反对声音,还打算把带头起哄的学生,比如蔡和森、陈公培、陈毅他们,都给赶出国去。

张申府一听到这事儿,立马站出来,替中国留学生跟教委会商量,结果还是被毫不留情地给拒了。

张申府在那次交涉没得到想要的结果后,还是不肯让步,他坚决地站在了那些勤工俭学的学生一边,还一气之下辞掉了每个月800法郎的教书工作,以此表达自己的不满。

后来,他没了工作,手头紧得不行,生活都快过不下去了,没办法,只能靠写写稿子赚点外快来糊口。

1922年秋天,10月份的时候,朱德跑到欧洲去学习,他还特地跑到德国柏林去找张申府,非得要加入中国共产党不可。

早先时候,朱德跑到上海去找陈独秀,想加入党组织,结果却被陈独秀给回绝了。

陈独秀觉得,像朱德这样,以前当过级别不低的老军官,要想入党,得经过挺长一段时间的学习和提升才行。

1923年2月那会儿,张申府因为做事太有个性,差点就被旅欧少年共产党给踢出去了。

打从中共旅欧支部建立起来后,张申府就当上了党书记,他一手管着旅法、旅德、还有旅比这三个党支部,理所当然地也成了“少共”的头儿。

有一次,张申府又没参加“少共”在法国的会议。会上,大家纷纷发表看法,聊得热火朝天,起初一切还挺顺利。

不知道咋回事,有人先开了个头,嘀咕了几句张申府的不是。这一嘀咕,可不得了,大家都觉得说到心坎里去了,一个个都开始倒苦水。都说张申府这人太霸道,自视过高,想着不如大家一起投票,把他给请出去算了。

张申府火了,气呼呼地反驳:“你们没那个胆!要是陈独秀换了我这位置,你们敢把他从共产党里踢出去吗?!”

之后,多亏了陈独秀和共产国际站出来说话:“张申府同志不该被少共开除。”这么一搞,张申府总算是保住了自己的颜面。

回国后,李大钊没有提议让张申府重返北大讲台,而是帮他牵了线,去了广州大学任职。

1924年的时候,孙中山选了黄埔军校的第一批十七个教官,张申府很幸运地被选上了,还当了政治部的副主任。除此之外,他还给蒋介石当英语和德语的翻译。在那个时候,他是唯一一个被选上的共产党员。

廖仲恺一听,心里乐开了花,连忙点头答应,随即就让秘书去操办了。

没过多久,张申府自个儿提出来不干了,他说在广州大学教书忙得团团转,天天这样两边赶,实在顾不过来。

另外,就是跟蒋介石真的处不来,我觉得他太固执己见,怎么看他都不顺眼。

1925年的时候,中国共产党开了第四次大会,张申府在那会上使劲反对国共联手。他一直觉得,咱们工人阶级自个儿就有本事把革命的事儿办好,不需要跟别人合作。

结果,这个建议被党内好多同志给批评了,说他们觉得这想法太天真,简直就是空想,一点都不靠谱。

张申府火冒三丈,大声嚷嚷着“咱们理念不合,走不到一块去”,表示不愿再跟他们混,决定跟共产党划清界限,说完就气呼呼地扭头走了。

可这事儿闹得太凶了,到最后,一点挽回的法子都没了。

张申府向李大钊保证说:“我虽然不在党内,但还是会和党一起努力,咱们之间的友情和合作会一直延续下去。”

到了晚年,张申府跟朋友们聊起往事,心里头好像有点懊恼,他感慨道:“我那时候真是太不懂人情世故了,只要跟大多数人的想法不一样,我就觉得自己肯定对,从来不愿意妥协。说白了,我就是个倔强到底的人。”

张申府在离开党组织后,还是热心参与社会上的政治活动,他带头并指挥了广为人知的一二九运动。

最后,他果然被给抓进牢里了。好在党组织赶紧想办法救他,冯玉祥大将也亲自站出来担保,这才让他成功逃了出来。

张申府从牢里出来后,还是那副不靠谱的样子,对老婆刘清扬辛苦救他出来的事儿一点也不领情。他立马就跟女学生董桂生住到了一起,真是让人无语。

刘清扬心里头那个难受啊,就算一次次被伤得体无完肤,也还是咬牙忍着,就盼着他哪天能突然醒悟,回心转意。

抗战那会儿,张申府在武汉当过国民参政员,但他对蒋介石还是有很多不满。没过多久,他自己觉得待不下去,就主动辞职走人了。

之后,他和沈钧儒、邹韬奋、陶行知等人一起创办了民主救国会,并且还被选为中国民主同盟的13位中央常委之一。

1948年10月,张申府发表了一篇文章,名叫《呼唤和平》。结果,他几乎立马就成了大伙儿眼中的“敌人”,不光把自己的政治路给走绝了,还跟刘清扬那长达半辈子的感情,彻底画上了句号。

他在文章里头是这样说的:“老百姓的日子已经过得非常艰难了,现在唯一的出路就是和平民主。不靠和平,国家根本建不起来……”

没过多久,民盟就公开声明,张申府已经被他们除名了,他之后干啥都跟民盟没半毛钱关系。

刘清扬算是彻底放下了,她在《人民日报》上发表了一篇文章,直接说自己要跟张申府划清界限,不再有任何瓜葛。

打那以后,张申府人生里最爱的三样东西里,已经没了两样——女人和名声都不再属于他了。不过,他爱买书、爱看书的这个习惯倒是一直没变,但说来也怪,这爱好好像也悄悄地把他的思想给框住了,让他不容易从自己的小天地里走出来。

1986年的时候,93岁的张申府因为生病去世了。他这一辈子啊,真是大起大落,特别传奇。作为曾经的风云人物,他就这样走完了自己波折又精彩的一生。